通常生物學相關的議題,很少會跟商學相關有所連結
但今天的這篇新聞,讓我覺得很有意思
以下轉載自<中國時報【蔡鵑如/綜合報導】>......
人類是懂得商業交易的動物,而研究發現,跟人類關係密切的猴子也頗有經濟天分。
動物學家研究猴群的經濟行為模式,發現印尼長尾獼猴會從事「援交」,南非長尾黑顎猴則因能拿到蘋果,身分地位也跟著三級跳。
學者指出,動物不會以言語協商,也無法締約,但牠們經常交換貨物和勞務。研究猴子交配行為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動物學家古莫(Michael D. Gumert)表示,這可稱之為「大自然經濟」。美元是國際貿易市場的主要通貨,「清理門面」服務,則是靈長類的代表貨幣。猴子越常接受群居夥伴順毛、抓蝨子,代表牠在同類中越富有。
古莫待在印尼叢林廿個月,研究常尾獼猴群居行為,並觀察其「交配市場」後發現,公猴努力為母猴抓蟲洗臉順毛,報酬就是可以嘿咻,一小時四次,而且母猴一試成主顧,之後不太可能再跟其他公猴交配。如果公猴市場供過於求,公猴性交易的代價就會提高,清理門面服務的「匯率」,會隨供給與需求改變。公猴奇貨可居的地區,只要為母猴梳理毛髮八分鐘即可,但若競爭激烈,公猴得工作十六分鐘才能一親芳澤。
而性不是叢林裡唯一可以交易的東西。猴群中有新生兒報到,雌長尾獼猴會排排站,幫猴媽媽清理門面,只為了抱一抱初生小猴。
法國史特拉斯堡大學的動物行為學家諾伊(Nonald Noe)及漢默斯坦(Peter Hammerstein),創造出「生物市場理論」(biological market theory),以解釋靈長類動物的互惠行為和不成文交易。該理論主張,商品與交易對象的價值隨供給而變動。古莫的發現則和兩人的研究不謀而合。
叢林市場與人類資本市場一樣,供需才是主宰。諾伊的弟子賽西兒.傅如圖(Cecile Fruteau)發現,群居的南非長尾黑顎猴中地位卑微的雌猴接受訓練後,為群猴打開了蘋果盒,地位也瞬間水漲船高,其他猴子對她巴結有加。
令研究人員更驚嘆的是,儘管動物世界沒有一套表面上的體系,但和人類系出同源的靈長類動物對於勞務與商品,卻有與生俱來的概念。
從演化的角度來看,猴群中無形的協商與交易,意味著「強者生存」的老調不見得正確,改為「合作才能生存」似乎更恰當些。
不知道為啥...
看完這篇文章後.我馬上就冒出一部電影的畫面-
「決戰猩球<Planet of the Apes>」
在電影情節中,未來將不再由人類掌控-而是人猿的天下......
長久以來,我們一直認為「人」屬於高智慧生物,與其他低等動物有所區別-我們自恃著人類發展的諸多理論-並一向引以為傲!
尤其是各種複雜的經濟現象,更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可貴之處
人類有經濟活動,並互通有無,加速了文化的發展
有了商業行為再加上工業化發展,進而出現龐大的人類社會經濟群體
但這些理論,卻老早就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於大自然中!
但換個角度想,遠古的人類,其實也跟動物沒有很大的生活區別--同樣依循著一套自然生存法則
即便到了現在,在現代的商業競爭中--物競天擇、適者生存等自然生存法則也只是換了一種形式而存在著!
過度自傲-對客觀現象往往會造成誤解,甚至形成偏激的想法與觀念
很多看似複雜的事物,往往只要重新由源頭思考--以科學、「原始」生物慾望的角度看待,依著時間軸推演--也許很多的理論與假設,能更貼近事實、更具有邏輯上的演繹合理性!
留言列表